農村清潔取暖要算好因地制宜的“方法賬”
來源:農村清潔取暖2021-03-15

群眾有沒有獲得感是檢驗一項政策成效的最終標準。政策規(guī)劃和實際情況差異帶來的項目落地難,是基層政府在農村推廣清潔取暖面臨的最大難題。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前對基層情況調研不深、了解不夠,為完成上級下達的“硬性指標”和“環(huán)保壓力”下,簡單粗暴、層層加碼、急于求成,一味追求“雙替代”,技術路徑不接地氣“太教條”,不考慮實際情況“一刀切”,考核辦法又過于單一,導致治標不治本,難以持續(xù)發(fā)展。以上種種,皆因政策前期方案考慮不周、決策不科學,政策本身的“先天不足”致使政策無法落地,群眾難有獲得感。
如何做好清潔取暖工作?要“實事求是、調查研究、走群眾路線”,因地制宜選擇技術路線,科學有序的推進清潔取暖工作,堅決擯棄“一刀切”問題。
需要明確的是,首先,應該從思想上要認識到推進農村清潔取暖不能照搬城市模式,要擯棄脫離農村實際的城市思維,應從農村的自然資源稟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習慣等農村實際情況出發(fā),站在農民的角度、農民的立場,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選擇適宜的清潔取暖技術路線和模式。其次,建筑節(jié)能在清潔取暖中應優(yōu)先考慮,農村房屋具有面積大、層高高、房間多、人口少等特點,如果建筑本身不節(jié)能,無論熱源、管網、終端設備效率多高,都很難保證好的取暖效果,做好建筑保溫是事半功倍,否則就是事倍功半;再次,清潔取暖技術路徑的實施,應充分考慮農房建筑密度、經濟水平、氣候條件、資源稟賦和居民習慣等,堅持“宜集中則集中、宜分散則分散”的原則,充分落實“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特別是農村地區(qū)目前主要還是以分散取暖為主,而針對量大面廣、不具備集中供暖、經濟條件較差農村分散取暖用戶,目前還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導,應該將分散使用的潔凈型煤配套節(jié)能環(huán)保爐具納入“宜煤則煤”原則中,減少“過渡性”措施定義給市場帶來的不安全感,并對其提出包括煤質標準、燃燒設備、用煤方式、排放標準、過渡時限等一系列要求,并將其納入相關規(guī)劃、補貼政策和考核指標。
從過去兩個采暖季的實踐情況來看,清潔取暖改造工作由最初的粗放推進逐步轉向冷靜思考和勇于實踐的發(fā)展階段,從“追求數量”進入“更側重質量”的發(fā)展階段。農村清潔取暖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讓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可持續(xù),應該是是各地共同的根本遵循,也是落實這一根本遵循的題中之義、當務之急。

掃碼關注暖通制冷空調雜志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號:hvrac200561)關注最新行業(yè)資訊!